Get Social With Us

電影導演如何設計運鏡?推軌、跟蹤與急搖鏡頭的運用

隨電影史發展,攝影也依從技術革新,發展出更多元的運鏡方式,運用台車(Dolly)、軌道及穩定器,令鏡頭移動、畫面構圖更具新意。從Steven Spielberg、Martin Scorsese等殿堂級導演,到《樂來越愛你》導演Damien Chazelle等新生輩創作者,更依據推軌、跟蹤與急搖鏡頭,創造獨具標誌性的攝影風格,締造眾多影史經典片段。 推軌鏡頭 DOLLY SHOT ——平穩推近人物與觀眾的距離 「對Steven Spielberg來說,攝影機在故事中是積極的參與者。」 ——《慕尼黑》《搶救雷恩大兵》攝影機操作員 Mitch Dubin 「推軌鏡頭」(Dolly Shot)代表鏡頭以固定焦段,運用台車平穩使攝影機運動的攝影手法 ,可以表現人物、鏡頭與觀眾的「距離」,常以向演員臉龐靠近,讓觀眾體驗角色當下情緒的方式出現;或者遠離被攝物,製造其與觀眾之間的疏離感。 大導演Steven Spielberg便經常於作品中使用,例如:《第三類接觸》中,以推軌鏡頭拍攝童星角色Barry,讓鏡位從中遠景拉近至特寫,表現他望見飛碟從天而降的驚喜神情。此種「放大」演員臉龐的手法,更被影迷稱為「Spielberg Face」。推軌鏡頭也經常與其他攝影技巧使用,如同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《慕尼黑》裡,攝影指導Janusz Kamiński使用Cooke 25-250mm變焦鏡,以推軌結合變焦效果,除創造「偽紀錄片風格」,也更接近故事身處的1970年代風貌。Janusz Kamiński說:「我們用了很多推軌和變焦……那些快速、微小或優雅的變焦,便是70年代電影的特徵。」 「Spielberg Face」鏡頭剪輯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time_continue=40&v=w6hc-Bk6Geg&feature=emb_logo ...

Read More

《大象席地而坐》:厭世是一種人生選擇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於《大象席地而坐》,它或者讓你激動,又或者喚出你的冷眼,可兩種反應的源頭是一樣的,即是你知道終究只能這麼樣,才活過一回⋯非這麼做不可。一鬆手,就再也感覺不到了。 文:黃以曦(影評人,著有《離席:為什麼看電影?》) 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、最佳改編劇本的《大象席地而坐》,導演胡波在2017年10月自殺身亡,這是29歲的他的第一部作品。 幕後的戲劇化,回應了電影的灰色。電影裡有四條線,它們將在一處交會,或許胡波的遭遇正是第五條線,交會點緩緩延伸到更遠的地方,將我們從銀幕上到銀幕下包裹起來。成為了荒漠般的觀影經驗。 《大象席地而坐》中的人物困在各自的難過的一天:為朋友出頭的少年、為弟弟報仇的哥哥、身陷醜聞的女孩、老無所終的男子。聽說滿州里有頭整天坐著的大象,那成了他們的唯一寄望。 四條線都是些再尋常不過的故事,是那種我們就算未親身遭逢、也從街坊那裡聽聞、以及電視上成天播放的老哏。學校裡的罷凌、愛情裡的荒謬、親情裡的冷酷、婚姻裡的可悲,各種各樣的⋯⋯人與人互相對待間近乎憎恨的暴力、經濟重擔的輾壓、對活著的犬儒,再對這種犬儒的犬儒。這些到底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,他們充滿自覺。 將他們逼迫變形的,並不是他們過的生活、遇到的事,而是他們對這一切是那麼切膚地感受著。像個悖論:你越是深刻地感覺活著,你越難以活著。 這會是給誰的電影?四個小時裡,所有傷與痛,沒什麼大不了。但我們也正為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寂寞、迷惘、憤怒、憂傷所籠罩。正因為那如此細瑣而微小,以致於感覺永不緩解,而自己將被一點一點鏽蝕,然後完全消失。像不曾活過。那麼巨大的窒鬱,在整個時間裡從沒被承認過。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lugins/post.php?href=https%3A%2F%2Fwww.facebook.com%2FAnElephantSittingStillTaiwan%2Fphotos%2Fa.1036455976526664%2F1044257675746494%2F%3Ftype%3D3&width=500 人們說《大象席地而坐》太成熟了,不像第一次拍片的人會有的作品。可事實是,除去技術上的平穩不談,這作品是非常年輕的。只有年輕才有那種纖細。只有年輕才會那樣相信,把赤裸的自己整個拿出來,去愛、去追索、去承受,然後轟然破裂。 電影中有段話說:「每個時代的日常都差不多,稍微不同,妳不用為這事困惑。所有人,過一段時間,就都明白了。」這話來自一個為世故沾沾自喜的可悲大人,正是電影要控訴的對象。然而,其實,真是那樣的。「過一段時間,就都明白了」。可電影和作者都凝結了,鎖死在年輕的困惑。 關於《大象席地而坐》,它或者讓你激動,又或者喚出你的冷眼,可兩種反應的源頭是一樣的,即是你知道終究只能這麼樣,才活過一回。作繭自縛,無路可出,明明是你給自己錘鍊的牢籠。 又怎樣呢。非這麼做不可。一鬆手,就再也感覺不到了。 ...

Read More